案例一:以案说险-谨防“免费赠送保险”骗局
➢案件详情:最近,张女士手机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显示张女士可以点击链接参与幸运大转盘抽奖,只有参与就可以活动免费领取价值880元保险保障。张女士信以为真,于是点击了短信里的链接,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按照界面指引一步一步操作完毕,顺利领取了免费的保险保障,当时还高兴不已。两个月后张女士发现自己的银行卡每个月莫名扣取150元保费,张女士边联系了短信里的“客服”要求取消扣款,客服称保单已经生效了,取消扣款需要支付违约金300元,张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
➢案例分析:有些不法分子,会冒充保险公司名义,向社会公众群发免费领取保险的短信链接,有人会贪图免费的小利,从而不小心点击诈骗链接,从而导致自己资金损失。该案例张女士轻信抽奖活动,盲目进行线上操作以及个人信息泄漏,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温馨提示: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免费旅游”“免费领取保险”“免费体验”等打着免费和赠送旗号的陌生短信,作为消费者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贪小便宜并心存侥幸,更不要轻易扫描陌生的二维码,点击陌生的短信链接,不给不法分子行骗留下可乘之机。
案例二:以案说险-警惕“高收入陷阱”
➢案件详情:黄小姐通过交友平台认识了一个“金融高管”,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该金融高管告诉黄小姐自己的一些理财之道,既有所谓的内部消息,也有多方的金融投资渠道,并成功向黄小姐介绍了一个投资平台。黄小姐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入一万元,一个月以后收益不错,让小试牛刀的黄小姐兴奋不已。于是,黄小姐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收入投了进去,但随后的半年里发现提现原来越困难,只到最后平台被注销,黄小姐的资金全部打了水漂,所谓的金融高管也找不到人了,绝望的黄小姐最终只能通过报警处理。
➢温馨提示:不要相信所谓的专业陌生人,更不要相信天上掉馅儿饼的事情,高收入炳然伴随着高风险。日常我们应该加强自身在金融知识方面的学习,保持警惕慎重,如果遇到不法分子和骗子应该及时报警。
案例三:以案说险-正规渠道购买保险才放心
➢案件详情:去年8月份,客户林先生称自己在某保险论坛留言了自己要购买保险的信息,在信息发布以后认识了一个自称是某保险公司业务员,相互添加微信以后对方给林先生发了报价,并向林先生出示了自己的工作证件等,林先生就相信了对方。在对方手中投保了一单费用近7000元的保险,林先生直接把费用通过微信转给了对方。一个月后林先生发现自己购买的保单还是没有生效,才发觉自己可能是遇到了骗子,事后,通过报警并配合提供资料,损失最终很难被追回。
➢案例分析:本案例的林先生明显是一名保险小白,首先购买保险可以通过官网,浏览官网期间也需要仔细甄别网站真假,其次不要轻易对个人信息外露,避免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温馨提示:网络是一个大染缸,链接的人员无法轻易分辨好坏。涉及金融交易,作为消费者务必要多些心眼,可以通过官网查询报价、热线电话核实业务员身份等方式进行辨别,不轻易转账,避免钱财的损失。
案例四:以案说险-保护个人信息,防范不法代理
➢案件详情:家住深圳的叶女士因生意周转急需资金,找到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了一笔30万元信用贷款,在业务员的指引下,未获得增加信用和提高贷款的成功率,叶女士选择了投保某保险公司的个人借款保证保险,按照提示开始投保环节,未仔细阅读产品介绍和条款、全部直接勾选了“已知晓”。一段时间后,叶女士发现自己除了每个月需要还贷款以外,额外还需要支付一笔保险保费,觉得自己承受不起便要求退保。于是在网络上找了一个所谓的“专业代理”,能协助叶女士退保、退费、免债等服务,还有专业的技巧教程,成功率很高。叶女士心动了便交了600元,没想到这些专业代理通过恶意投诉、拒绝还款等方式威胁保险公司退保,最终因为拒绝还款还导致了叶女士个人征信受损,叶女士悔恨不已。
➢案例分析:一些机构或个人通过误导消费者退保谋取不当利益,诱导、强迫消费者签订“代理维权服务协议”,预先收取手续费、咨询费等费用,后面利用电话、短信、微信、网络平台等渠道发布不实退保、退费、免债等信息,虚假随意承诺,通过恶意威胁、拒绝还款等卑劣手段对待金融机构,获取不当利益。
➢温馨提示:作为消费者,首先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警惕并拒绝不法分子的代理行为,通过合法合规途径解决自己遇到的金融问题。
案例五:以案说险-刷单套路多,返利是妄想
➢案件详情:毕业生小凯在找工作的时候,看到一条照片信息,称岗位是网络兼职,就需要一部手机动动手指,每天可以赚300元。小凯心动了,于是电话联系了解了详细的信息,工作内容就是给电商商家刷单销售记录以及销售信誉,小凯在客服的指导下,先行垫付70元并开始了第一单刷单任务,第一单本金和佣金25元返还的非常顺利且非常快,一下子让小凯仿佛看到了前景和希望,彻底放下了防备之心。才三四天的时间,小凯的垫付的金额也越来越大,达到了6000多元,结果这一次本金转过去以后,一直没有收到任务派发,小凯联系客服电话发现已经无法接通,才发现自己遭遇了刷单诈骗。
➢案例分析:刷单返利诈骗,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小额度返利套路,逐步卸掉受害者的防备之心,让人信以为真。等到骗取大额资金转账以后,才会展现诈骗的本质面目。
➢温馨提示:不论工作与生活中,不论什么情况切记不要轻易转账,更不要轻易相信和参与刷单类的兼职信息了,不相信天上掉馅饼儿,就不会掉入陷阱里面。
案例六:以案说险-“保本高息”是诈骗,老年人定要认清
➢案件详情:近期在金融宣教活动现场,遇到一位老人家王阿姨讲述了自己被骗的经理。王阿姨和老伴儿退休后,原本过着安逸的生活。相信了身边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从事金融理财工作,给王阿姨介绍了他们公司的一款“保本高息”理财产品,投资100万,年化利率10.5%,王阿姨出于对朋友的完全信任,加上收益确认令人心动,便和老伴儿商量拿出了自己的养老金,结果遭遇了无法提现、公司圈钱跑路的状况,自己血本无归。王阿姨为此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和失眠症,悔恨不已。
➢案例分析:以内部理财为名宣传保本高息的现场前几年非常多,不法分子通过赠送一些小礼品,与老年人取得信任,进而灌输理财养老、保本高息等理财知识,诱导消费者参加P2P理财、基金理财等,随着投资产品到期,才发现钱财早已被挥霍一空,本金利息无法提取。
➢温馨提示:作为金融消费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从正规机构获取理财服务,不要被“保本高息”蒙蔽双眼,才能避免“贪小利而亏大本”。
案例七:以案说险-投保履行如实告知很重要,小心理赔遇困难
➢案件详情:李先生在2022年11月向XX保险公司提供了一家运输公司的挂靠协议,并以个人名义为运输公司的货车投保机动车车辆保险。后来该运输公司发现这些车辆不知情被投保、且挂靠协议属于涉嫌伪造,于是举报到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解除这些车辆的保险合同。李先生在投保时没有如实告知义务,最终保险公司只能对李先生投保的车辆进行退保处理。
➢温馨提示:每一位消费者都有反洗钱义务,保险公司承保的是被保险人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在承保意外伤害保险时,保险公司会根据被保险人的风险等级来计算投保人所需要交纳的保险费,或决定是否承保。因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应如实告知自己的职业、生活区域、嗜好等基本信息,以便保险公司正确评估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等级,避免日后理赔纠纷。
案例八:以案说险-排毒养生是骗局,老年人群需警惕
➢案件详情:2023年2月一天早上,王奶奶外出遛弯回来的路上经过了XX养生馆做活动,以帮助王奶奶洗脚排队为幌子,并利用电解盐水化学反应能变黑的原理,让王奶奶洗脚的过程中信以为真,以为是自己身体排出的毒素。于是,王奶奶在该养生馆充值了一个疗程5次的会员,花费了8000多元。
➢温馨提示:不法分子会抓住老年人注重“身体保健”、“养生长寿”的心理,忽悠老年人群夸大产品功效诱导老年人付钱购买,从而实施诈骗。不要相信世上有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其中很有可能藏着诈骗陷阱,老年人应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谨防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案例九:以案说险-独居老人新婚恋,诈骗花样套路多
➢案件详情:小梁的舅姥爷是位独居老人,前两年老伴儿去世后,子女由于在国外疫情和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只有小梁一家人偶尔去探望他舅姥爷。去年去探望时,发现舅姥爷家里经常有位女性老人,看起来有比他舅姥爷年轻好几岁,和老人谈起了恋爱,小梁想着有人能陪伴着挺好的。结果三个月以后,舅姥爷才告诉小梁,他被那位女性老人给骗了,让他舅姥爷给她买了黄金手镯、项链,以及金钱转账,前前后后损失了12万多元。
➢温馨提示: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重,老年人遭遇的温情诈骗案例也出现的越来越多,不法分子会以空巢老人为目标,和老人“谈婚论嫁”“谈朋友”赢得老人信任,从而实施诈骗财物的犯罪行为。老年人应不要轻信外人的话,更不要随意与陌生人过于接近。
案例十:以案说险-销售误导花样多,刨根问底弄明白
➢案件详情:小蓝想给自己投保一份人身保险,经朋友介绍认识了XX保险公司的销售员郭经理,在了解产品、介绍产品的过程中,小蓝被推荐购买了一款分红型人身保险,当时郭经理声称该保单的满期利益约为5万多元,并即将停售,是非常难不可错失的产品。小蓝投保后,内心总觉得不踏实。经过仔细研究和请教了其他专业人士,才发现被对方欺骗了,郭经理夸大了产品分红收益,实际并没有那么高。
➢案例分析:分红保险的未来红利分配水平是不确定的,其中采用增额方式分红的,应该特别提示终了红利的领取条件。投资连结保险未来投资回报是不确定的,实际投资收益可能会出险亏损。万能保险在最低保证利率之上的投资收益是不固定的,取决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
➢温馨提示: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之前,已经正确认识保险的保证功能,对保险的险种分类要有大致的了解,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人身保险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保险标的,在被保险人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时给付保险金。另外,避免受到高息诱导,理性对待销售员的推荐行为,认真了解保险合同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