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被支付宝联合信美相互推出的“相互保”刷屏了。
0元加入,30万保额,一人生病大家出钱,随时可退出,嗯,看起来很美。听说,现在已经有超过百万人投保了,大有成为保险行业的又一个“爆款”产品之势。
不过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仔细研究了下这款问题,我盘点了最关乎用户切身利益的五个问题,不妨借此来揭开萦绕在这款产品上的重重“迷雾”。
1、产品真的合规吗?
从平台资料显示,“相互保”由“蚂蚁保保险代理公司“(“蚂蚁保代”)代理,而“蚂蚁保保险代理公司”和蚂蚁会员公司一样,都是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资持有。
首先,根据保险法规,保险代理公司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但在“相互保”中,蚂蚁保代代表信美相互,与同属一家母公司的蚂蚁会员公司进行交易,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这种操作确定不是在踩监管红线?
其次,作为最终为“相互保”买单的支付宝用户,被保险公司、代理公司、虚拟投保平台和网络平台相互混杂,利益牵连,那么管理的公开透明就难以保障,最终投保用户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或许也会受到侵害,募集的保费和管理费流向何处也不免要打个问号了。
那么,这个产品是如何通过监管的?也是匪夷所思。
2、价格真的便宜吗?
回到产品本身,0元加入,30万保障,可说是“相互保”最大的噱头了。但“相互保”采取的是事后分摊机制,即每半个月公布一次赔付结果,加上10%的管理费之后,由项目里的所有参与者分摊。我们假设某期“相互保”500万人参与,发生100个理赔案例,每人仅需缴纳6.6元,看起来还是很低。
但世界卫生组织结果显示人的一生,发生重疾的概率是72.8%,500万人发生理赔案例可能将远远不止100个。不要以为一个理赔案例就是1毛钱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理赔c次数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这点看,这款产品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销售误导。等以后参保人数多了,一个月理赔上千起,每个月保费想想也是蛮肉疼的。
3、门槛真的宽松吗?
保险的根本目的是规避风险,如果略高的保费就能合理的覆盖风险,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产品,但“相互保”的投保门槛真的那么宽松到人人可进吗?
哪些人能投保呢?健康告知总结下来是4条:被保人无2万元以上理赔经验;无连续30天服药经历以及连续15天住院治疗经历;被保人无规定的既往病况;特别针对14周岁以上女性还有妇科筛查,和2周岁一下被保人的体重要求,出生孕周要求等。
相对市面上大部分重疾险只有既往病状要求,相互保的健康告知繁琐的多,按照这种严格的要求,有不少人都会排除在门槛外;再者如果有马虎的用户没有细看健康告知就投保的,一旦发生理赔纠纷,受伤的还是用户。
4、保障真的靠谱吗?
退一步说,历经严格的健康告知筛选,用户确认符合规定后加入了这款保险后发现:
相互保是一个裸重疾,没有轻症责任,也没有豁免,也没有身故保障。就是说,必须得了癌症晚期、重度脑中风这些严重的重疾,才会赔付。如果是轻微脑中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那是不会赔的。
如果没轻疾保障也能忍受,毕竟看起来相互保很便宜嘛,但这款产品只保障到60岁。癌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中老年后死亡率快速升高。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重疾高发期,“相互保”完全没法帮助用户规避风险。
5、这款产品有风险吗?
最后一点是我最担心的,也是对用户伤害最大的:“相互保”不同于市面上一般的重疾险,后者停售,保险公司一般会推出新产品更新换代或者提价销售;但“相互保”是种全新模式的产品,一旦被叫停,很可能这种经营模式被全盘否定。
虽然“相互保”随时可以退出,但在退出时,用户没法像传统重疾险选择退还已缴保费或者身故时拿到现金价值,也就是说没有发生理赔,缴纳的保费就是白缴。
综上所述,我真的很好奇蚂蚁保险动用了什么通天能力让监管通过了这款产品?监管是不是还没想明白互联网保险这套野蛮生长的玩法。也难怪,这几年,健康险产品价格看起来一个比一个低,噱头也都一个比一个厉害。但是如果只是假借“低价、0门槛”之名把信息不对称的用户圈进来,让不懂保险的人误以为拥有了可以保障自身的保险。在国人普遍对保险认知程度较低的现状下,这很有可能诱导普通用户放弃获得真正适合其保障的机会。我想,该如何引导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保障,才是值得所有从业人员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