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万达体育登陆纳斯达克。在连续六个季度的盈利之后,2019年Q1公司首次出现了亏损。同时,公司债务高企,截至2019年3月31日,有息负债高达10亿欧元。2017、2018以及2019年Q1,万达体育的资产负债率分别达103%、100%以及84%。
财时代:如何看待万达体育的现在和未来?
基岩资本副总裁杜坤:万达体育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整合国外顶级赛事,将之带来中国落地,在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壮大自身。从A端(赛事举办)和B端(赛事转播、代理、营销)同步发力,打造全球最大的体育赛事和媒体营销平台。
与此同时,万达体育将在原有赛事运营的基础上,向产业中下游延伸业务链,完成赛事IP、运营、推广、制作和传播的一体化业务模式,最终发展成体育中上游全产业相互连接的生态闭环。
财时代:如何看待中国体育市场?
基岩资本副总裁杜坤:目前,中国体育市场的发展规模与世界体育的发展规模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但是低发展水平也间接代表了未来高增长的可能性。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万达体育还得依靠欧美市场类来获得收入,而不能过多的指望国内市场。国内虽然有巨大的消费群体,但目前来看,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处于初级阶段。国际体育产业成熟的收入来源和盈利模式,比如版权分销、特许商品和门票收入等,这些放在中国,都不尽如人意。
目前国内体育产业收入主要来自To B端的企业赞助,但是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还比较谨慎,中国体育产业还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成长,才能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但是资本市场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体育产业的成长,我们还不得而知。
财时代:国内,阿里巴巴、腾讯、苏宁等公司正在加大对体育业务的投资。万达体育和它们相比,有何异同?
基岩资本副总裁杜坤:当大部分体育公司在争夺赛事版权与打造原创赛事两条路径上分别探寻可持续发展模式时,万达体育先是通过对国际体育公司的并购掌握上游的版权资源,同时还将国际赛事在国内做了落地。
“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摇滚马拉松”和“铁人三项”等一众赛事的举办,让万达体育的赛事在创立之初就越过赛事品牌的积累周期,直接拥有了多个头部赛事的IP。同时,头部赛事IP的品牌效应也为万达体育带来了可观的营收。
从这一点来说,国内很多体育公司坚持做原创体育赛事IP的路径虽然没有错,但在运营和市场推广上,显然手法不如万达体育稳、准、狠——既保证了赛事的原创性,同时也兼顾了利益,使得赛事在运营之初就能实现较大概率下的不赔钱。
财时代:在商业模式上,和其他巨头相比,万达体育做对了什么?
基岩资本副总裁杜坤:苏宁、腾讯和阿里体育更多的是把变现方式放在广告和To C端的付费用户上,通过竞争知名赛事版权,并结合旗下的PPTV、腾讯体育、阿里体育直播间等播放平台做体育赛事的转播引流获利。但是这条路在中国暂时还比较难走通。
在海外,知名赛事版权的价格往往高得惊人,付费用户买单也就成了国际通用的商业逻辑,但在中国付费观看优质内容,暂时还没有形成足够支撑公司盈利的规模。2016年易观智库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体育赛事的收入70%仍然来自于商业赞助,这与美国等发达地区40%收入来自版权、30%来自赞助、30%来自比赛日收入的良性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万达体育的变现模式则更偏To B端,通过运作其拥有的几大赛事IP,大力发展授权许可、媒体版权分发、赞助及营销等业务。并利用自身旗下强大、成熟的媒体制作公司,制作出精美的直播及转播节目,转卖给媒体、新闻和一些版权购买方,从而减少由于国内技术不达标、直播转播卡顿、掉线等事件引起的用户流失。万达的变现模式避免了直接从C端用户收费,使其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和稳定,从短期来说解决了体育公司在中国国内无法盈利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