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时代讯,2023年11月23日18时00分04秒,我国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卫星分别由八院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随着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包括晶振在内的相关产业链有望迎来风口。
卫星互联网来了
卫星互联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构建太空高速通信网络为目标,通过采用低轨通信卫星组网方式,实现全覆盖通信,消除现有地面互联网的覆盖盲点,满足偏远地区以及空中、海上通信盲区的联网需求。另一种是基于通信、导航、遥感等技术提供卫星网络解决方案,赋能各行业创新发展,其中卫星作为基础设施,可实现太空移动铁塔的功能,同时伴随技术创新可实现各种载荷和传感器的配备,形成太空分布式计算平台。
按照轨道高度,卫星主要分为低轨、中轨、高轨三类,一般将位于地球表面300-2000公里的范围称为低轨道。
低轨卫星由于轨道低,具备传输延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且可通过增加卫星数量提高系统容量,因而非常适合应用于卫星互联网。
2015年以来,各国发现低轨卫星互联网在未来的战略意义,并先后提出了近30个星座计划。当前,“星链(Starlink)”、“一网”(Oneweb)已经投入商用,“Lightspeed”、“柯伊伯”(Kuiper)等星座正在建设规划中。SpaceX通过密集发射的方式实现快速组网,截至2022年12月已部署3666颗卫星。“一网”卫星于2022年9月在南非试行服务。
据中国信通院《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低地球轨道共可容纳约10万颗卫星。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需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无线电规则》按“先登先占”的原则协调分配,卫星频段资源呈现稀缺性。频率方面,目前C波段和Ku波段资源几乎耗尽,Ka波段竞争也日趋激烈。
由于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是稀缺战略资源,同时卫星互联网在全球覆盖、6G通信、特种通信等方面具有战略价值,正成为全球竞争的“新战场”,“抢占式”发展成为低轨卫星竞争的结果。按照ITU规定,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需在2027年11月前发射已申请的12922颗卫星,否则需对申请的卫星数量进行相应调减。
产业情况如何?
随着低轨卫星数量的增加,预计卫星互联网规模保持增长。据SIA统计,2021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约为292.5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升至446.92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1.2%。
卫星通信产业链包括三大环节,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金属材料、推进剂)、电子元器件(芯片、电源、板卡、天线)、加工设备及服务等;中游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以及卫星运营等;下游主要为卫星通信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卫星电视、卫星广播、通信服务、航空航天等。根据Euroconsult、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卫星价值集中在应用端,占整个产业价值的84.6%。
在下游应用场景,海内外均在加速推进手机卫星直连技术发展且已有显著成效,2023年8月29日,华为率先发布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Mate60Pro;9月3日,由吉利交付的超2000辆杭州亚运会官方指定用车,配备了时空道宇提供的星基高精定位技术,实现车道级精准定位及车辆管理与调度;9月6日,国内首次运营商NR-NTN低轨卫星实验室模拟验证完成;9月19日,AST联合AT&T和沃达丰完成天基5G语音及宽带数据服务测试。随着我国卫星通信技术持续进步,近期已有多个卫星通信产品加速落地,智能终端连接卫星已成为重要趋势;10月11日,SpaceX在星链官方上宣布推出“StarlinkDirecttoCell(星链直连手机)”业务,可与现有LTE手机配合使用。随着更多应用步入大众市场,手机直连卫星商业化空间未来可期。
针对广阔的卫星互联网市场,泰晶科技已有布局。卫星互联网的核心是时间测量,高精度时钟器件是卫星互联网心脏。高精度时钟器件为卫星互联网提供高精度时钟信号、通信频率基准信号。泰晶科技作为国内通信频率器件龙头企业,通过了湖北省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电子信息高质量发展专项,并成功开发面向北斗导航应用的高精度时钟模块恒温晶体振荡器(OCXO),高精度温度补偿晶体振荡器(TCXO)等产品,建成国内先进的面向北斗导航高精度晶体振荡器产线,并实现量产。
早在2022年,泰晶科技作为牵头单位与武汉大学、多家北斗应用企业成立“北斗导航高精度时钟器件与关键材料创新联合体”。这将共同推进加快卫星互联网时钟器件核心材料,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卫星互联网核心电子器件全产业链国产化,满足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更多卫星互联网新场景对更高精度时钟器件的市场需求。
如今,泰晶科技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牵引,积极参与卫星互联网时钟器件产业链建设,提升卫星互联网核心电子器件国产化率,满足卫星互联网系统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